正常人耳朵的清理,通常是指清除外耳道的污垢,在医学上称为耵聍,俗称为耳屎,一般建议15-30天清理1次。耵聍本身是由外耳道皮肤上的耵聍腺所分泌出来的正常物质之一,由于其中含有油脂等物质,有阻挡异物、保护鼓膜、降噪等作用,所以定期清理即可,频繁清理也会对耳朵产生不利,引起外耳道皮肤刺激、受损等。
一般耳道本身存在生理性的自净作用,比如正常人打嗝、打喷嚏、咀嚼等情况引起脸部运动时,外耳道内的耵聍也会随之被推动,可以正常排出,所以清理间隔时间相对来说比较长。清理也需适度,若频繁清理外耳道,可能对外耳道皮肤造成伤害,诱发外耳道炎、毛囊炎等皮肤炎症。而且外耳道本身具有窄、深等特点,若清理过程中不慎损伤或捅破鼓膜,有可能引起听力下降,甚至永久性地听力丧失。
若清理过程中发现耵聍比较多或者体积过大,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或者清理耳道的专用清洁油等清洗耳朵。临床上并不主张使用挖耳勺、棉花棒等进行清理,容易损害外耳道皮肤,但若操作得当,也可以使用这些干净的工具进行清理。若耵聍形成栓塞,难以自行清理,建议及时就医处理。
还需注意的是,若因意外导致耳朵内进入脏水、飞虫等异物,同时自觉耳部皮肤出现瘙痒、疼痛等异常表现,建议及时对耳朵进行清理,以避免引起不良后果。